当前时间
  河北省周易研究会网站欢迎您!研究国学文化,服务现代社会!


首页 >> 论文著作 >> 详细信息

易学研究的新起点在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作者:石建和  发布时间:2011-6-21  阅览次数:5081

古而未老的中华易经,是最具东方特色的一部奇书。几千年来,这部奇书对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明产生着深远而又广泛的影响。据山东图书馆对历代书目的不完全统计,见于著录的民国以前的易籍总数达6千余种,仅1990年以前出版或成书的现存易籍就有2810种,其中,先秦两汉时期148种,三国隋唐125种,宋代125种,金元47种,明代342种,清代1349种,民国206种,今人210种,日本182种,朝鲜11种,西方20种;1991年至1997年间出版了易经专著225种。真可谓千年浩瀚,易著如山。2003年3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当代易学文化大辞典》(人物卷),其中,申请参选者3万余众,实际入选3619人。局抽查分析,其中30岁以下者占11.4%,31至50岁占43.7%,51至70岁占40.3%,71岁以上者占4.6%。涉及从业情况为:教授教师占26.8%,国家公务人员占20.3%,工程技术人员占17.9%,农民占14%,医务人员占11.1%,艺术家占2.1%其它自由职业者占7.8%。

易经一书之名,最早见于《左转》,晋代出土之汲冢竹书,乃战国中期魏襄王殉葬之物,其中有《易经》。

易经文字虽不长(上经2215字,下经2685字,全书共4900字),但却流传千年,影响百代,这也说明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即易经是一部极有价值的书,因为凡无用之学,皆难传世,正因为如此,连千古一帝秦始皇都不肯也不去封禁。
 
孔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襄,相见恨晚,爱不释手,反复研读,以至于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王安石说:“自生民以来,为书以示后人者,莫深于易。”毛泽东称易经为:“高文典册,我很爱读。”(《毛泽东书信选集》569页)。易经如此魅力无穷,神奇辉煌,那么,它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
 
儒家称易为六经之首,道家尊易为三玄(老、庄、易)之冠。孔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荀子讲,善为易者不占。邵子曰:知易者不必引用讲解,是为知易。程子曰:观易须看时,然后观逐之才。孔颖达说:夫易者,变化之总名。
 
莱布尼茨在《论中国哲学》一文中说:“易经,也就是变易之书。易图是流传于宇宙间所有科学的最古老的纪念物。”瑞士心理学家尤尔·吉斯塔夫说:易经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瑞士哲学家荣格说:“谈到世界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出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唯独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相继6千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而与最新的原子物理颇多相同的地方。”英国学者马克•巴克特说:最近几十年里易经的知名度正在飞速提高,它以实用性和系统性得到不同领域专家的承认。近代学者受易经启发而获诺贝尔奖者不乏其人,德国汉森堡的《测不准原则》,丹麦玻尔的《相生相克原理》,李政道、杨振宇的《不对等定律》等。丹麦物理学家玻尔还以中国的太极图作为被封为爵士头衔的家族徽章,并在上面刻上“对立即互补”的铭文。
 
中国哲人冯友兰先生说:《易经》可以说是一部事物规律的代数学,这部代数学可以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切可能有的规律。台湾学者南怀瑾先生认为《易经》是“经典中之经典,哲学中之哲学,智慧中之智慧”。邓拓先生说:“我国最早的纯粹抽象的科学理论著作应以《周易》为代表。直到现在,人们对于《易经》的研究显然还是不够的,但是可以断定,它是人类最早的关于宇宙观和一切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研究的知识总汇”(《谁最早研究科学理论》)。
 
由于易经本身立说之古,传世之久,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也由于中外历代文人学者、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政治家们,阅历环境不同,角度视野不同,因而仁智各见,莫衷一是。然而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认为:易经十分有用。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成中英先生说:“《易经》是一种具有高度创造性和统一性的宇宙和生活哲学,它追求的既是整体又是开放、既是发展又是平稳的人生之道。《易经》不仅具有历史性,而且具有未来性,并有其世界性意义,关系到中国文化的再起飞和再发展。《易经》的当前问题是如何与现代的知识体系相结合,并不是仅仅用它来说明现代知识,而是用它来作为开拓新的知识体系的有力工具。《周易》的原理包含了预测与决策的统一、知识和实践的统一、本体和作用的统一以及天和人的统一。”(《周易研究》1991年第3期《有关易学研究的新起步》)我认为,成中英教授的观点颇有见地。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学习哲学的目的在于应用,继承传统的目的在于创新。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哲学理念上的智力支持,易学研究的新起点就在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版权所有:河北省周易研究会 冀民社证字第0120号
地址:石家庄市桥西区红旗大街88号振一街商务楼11层
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文献著作,未经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使用
网络维护:齐战强       冀ICP备1101306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