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时间
  河北省周易研究会网站欢迎您!研究国学文化,服务现代社会!


首页 >> 论文著作 >> 详细信息

絮语真言

作者:  发布时间:2020-3-3  阅览次数:2916

王东山,男,汉族, 出生于一九四零年八月,河北省任丘市人,大专文化,中共党员。一生从事教育事业。
我是研究生辰八字的。我把它作为研究课题是为了解开心中多年的疑惑。为什么古人用中医治好了千千万万个病人的病痛,而利用阴阳五行学说判断人的吉、凶、祸、福就是封建迷信?在此为是,在彼为非的结论不符合正常的逻辑思维。因为中医理论与八字理论同根同源,一脉相承。这看似不经意间的一个小发现却牵涉出一个大命题。要么是古人对八字理论的研究出了问题,要么是阴阳五行学说的分量不够。于是,我怀揣着阴阳五行学说到底是科学还是迷信的不解,从1996年开始,我就搜集并浏览古今有关八字这方面的书籍。八字理论深奥、艰涩、难懂。从此,我走上了苦读书、死读书、读死书的漫漫长征路。一番折腾过后,非但没明白什么,反而人更傻,情更怯。掐指一算,将近十年的功夫白搭进去了。于是,我换了一个思路,先把自己以及家人、朋友准确、真实的八字命例摆在面前,然后用古今八字理论去印证摆在面前的八字真实。久而久之,得出的结论发现,阴阳五行学说本身本没有错,是后人误读了老祖宗们的初心,一本“好经卷”被有些人念歪了。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而发现古人的八字理论绝大部分是糟粕。主要原因是唯神论的观点占据了统治地位,而天与地、阴与阳两两相对的基本观点却被置诸脑后。如果以此作为基础理论研究的起点去探寻古人的初心到底是什么?其结果一定是错的。由于时代的局限并不排除古人有迷信鬼神的成分存在,但不可否认的是老祖宗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才一步步发明、创造了阴阳五行学说的。阴阳五行学说的创立一定是先祖们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产物。所以,“探求初心,正本清源”一直是我研究阴阳五行学说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动力。随着时间的积累,我先后记录了几千个真实的八字命例,重点关注的八字命例装了七八个档案袋,每袋五十个,分门别类,记上记号,作为重点研究对象。每一个八字都分别写出分析报告,首先是检验易理与事实之间是否能对上号。因为易理是因,事实是果。二者相辅相成又相互印证。但一个易理的发现却是个非常艰难的过程,因为只有多个事实证明了的这个理才能立得起来。所以,寻找八字真实就成了首要任务。在积累资料、探寻易理的过程中,一旦有了新的发现,就重新返回来研究原有资料,重新写出新的分析报告。麻烦、无聊是真的,枯燥是在所难免的。一旦有了新的发现,那个高兴劲儿却是无以言表的。苦中取乐给我带来了极大的精神动力。反复这么折腾了五六年的时光,八字命例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自己心中慢慢有了一些感悟。于是,就产生了要写出来的冲动。2011年以后,陆陆续续写出了《八字五十问》、《八字怎么看》两本小册子。
《八字探源》这本书是在前两本书的基础上又通过大量的反复实践之后完成的。几经淘洗、打磨、揉搓,于2016年定稿脱手。通过时间的积累、反复的实践感觉理性的成分更多了,感性的东西更少了。我从基础理论的研究上下足了功夫。此书从易理到术数都得到了全面提升。易理更清晰、更完美;术数更科学、更简单、更有条理化。
“十九字箴言”是本书的重点。我力求把深奥的道理大众化,繁复的述说简单化。既让大家知其然,还要让大家知其所以然。不藏头,不漏尾,不卖关子,和盘托出。
除了以上三部书稿之外,我近年来陆续写出了有关八字的专题论述文章几十篇,加在一起大致共有数百万字。有的文章在河北省周易研究会网站上发表过,大部分文字还没有与大家见面。我所有的文字都是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之上,然后融化、吸收古今精华之后所形成的。文章侧重易理的阐述,也侧重易理与事实的衔接与对应,更侧重术数的详细解读。
目前,我是河北省周易研究会特约理事。我多次参加了在河北新乐、吉林延吉、中华台北召开的国际易经研讨会。2013年应新加坡国家易经研究会邀请,作为主讲嘉宾赴新加坡讲学。我演讲题目是《八字中的“变脸”学说》。这篇文字引起了新加坡、马来西亚、俄罗斯等国际易学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这篇文字已经翻译成俄、英等多国文字在世界传播。
“这个理那个理测得准才是硬道理。这个论那个论测不准的理论都是悖论”。
我一直以这两句话作为鉴别阴阳五行学说是科学还是迷信的口头禅。
是真玩意儿还是冒牌货一试就知道。我希望有缘人亲自来试试。
秉持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初心永远不变。
坚持不唯古、不唯上、只唯实的理念永远不变。
坚守不忽悠、不骗人的底线永远不变。因为我深知,忽悠了别人,损了
自己的儿孙这种赔本的买卖我不干。
以上三条是我搞研究、做学问的三原则。
简单而绝妙的八字预测术并不像有些人所宣扬的那么神秘,那么复杂,它简单的程度竟然达到令人难以置信的地步。学会它,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文化功底。凡是能分辨上、下、左、右者都能学会。实用而精准的八字预测术能断人一生的所有命运信息。学会了它、掌握了它就好像每个人心中安装了一个导航仪。当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需要抉择或进或退、或去或留、或舍或得之时,生辰八字内所含的信息就能帮你做出比较靠谱、比较正确的选择。近来,我正在积累、探索如何判断人的生死这个课题,已写出了部分专题文章。实践证明,断到某人死于何年?何月?何日?甚至哪个时辰是可以做到的。大量实践证明,所谓的“酆都城”没有一个“冤假错案”。人的生死是有定数的。从本人的生辰八字和所有孩子的生辰八字中间都能一一找到契合点。孩子是否亲生,除了血液检测之外,又多了一种手段,那就是通过孩子的八字信息以及父母的八字信息相互印证可以知道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相互之间有多个契合点的就是亲生,没有契合点的就不是亲生。几千年前,先祖们发明、创造的天干、地支仅仅是作为顺序、类别的符号用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万万没有想到还能利用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原理利用天干、地支做符号来推导人的吉凶信息。而这些信息拿到几千年后的今天来检验,竟能如此准确。这是我倾其一生洪荒之力,几乎熬干了所有心血突然顿悟之后所得出的结论——通过生辰八字看人生吉、凶、祸、福是门科学,不是封建迷信。我折腾了二十多年之后,算是终于解开了心中的疑惑。然而,属于国宝级的科学精品竟在历史长河中几经沉浮、几番折腾却很难有人把它说清楚,甚而至于还被扣上封建迷信的帽子,岂非咄咄怪事?略显浮躁的子孙后代误读了老祖宗们的初心,忽视了易理与实践相互印证这才是最重要的原因。实践出真知这是千真万确的绝对真理。准确地说,子孙后代没有更好地延续老祖宗们的香火、忽视了实践也是对老祖宗的大不敬。
阴阳五行学说是古代劳动人们积年累月地抬头看天、低头看地才逐步发明创造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孔子五十而研易,曾经韦编三绝,之后,写出《系辞传》。这才把阴阳五行学说从理论上确定下来,但怎样具体解读并如何实际应用却一直属于模糊状态,甚至还是个盲区。假如历史上有过完美、正确的解读就不至于今天有人把它看作是封建迷信了。聪明、智慧的人们就不但可以利用中医理论能给人治病还可以利用阴阳五行学说理论给人指点迷津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尤其是近年来兴起的易学热潮中,以讹传讹、以假乱真的乱象充斥了祖国大地。神圣的易学竟成了某些人骗钱的工具。正本清源、还老祖宗们一个初心到底是什么成了当务之急。尽管孔子他老人家写出了《系辞传》这一鸿篇巨著,但他老人家就如何解读、如何应用的问题却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在之后的历史进程中,尽管有人写出了一些如何解读八字之类的书籍,但研究方向就搞错了。没有把六十组干支作为研究的起点而陷入“神煞”、“福星”之类的唯心主义观点而不能自拔。一些在此为是,在彼为非的相对真理却看作是绝对真理的“箴言短语”却大行其道。这极大地束缚了后人的思维,搅乱了人们的视线。甚至把后人引入了祝家庄的“盘陀路”,进的去,出不来。纵观八字书中所有文字,没有一个人能拿出硬棒棒的事实和令大众信服的道理来证明阴阳五行学说的合理性以及科学性。
把人的出生的年、月、日、时四组数据转换成四组干支,利用阴阳五行学说相生相克的基本原理,再把财、官、印、比劫、食伤五亲融入其中去推导人的吉、凶、祸、福所发生的时间点,然后再由干支还原于数据告诉求测者。这个过程就是看八字,测命运。这个转换过程是符合天人合一自然规律的。是科学推理,是可信的,没有迷信色彩。
准确预测人生让人类更好地把握未来只有东方文明古国——中华民族能做到,且是千古万世之唯一。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就像一个左心室一个右心室,心脏跳动,中华民族的命就存在;左右心室永远跳动,中华民族永远存在。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华民族伟大身躯的文化筋骨和精神血脉。
“先上下、后左右、再交叉、虚实、旺弱、此消彼长、变脸”区区十九个字就是打开八字密码的金钥匙。寥寥十九个字竟能化腐朽为神奇,算不算前无古人?算不算创造了历史并开启了未来?算不算是一步伟大的跨越?其实,这一切不是你说了算,更不是我说了算,而是事实说了算。
古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所看到的仅仅是天上、地下的各种现象,古人的聪明之处在于能从各种现象中看到天与地、阴与阳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逐步发现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改变都与太阳、地球、月球三大星球有序运行息息相关。这才发明、创造了阴阳五行学说。我们子孙后代也要接过祖先的接力棒继续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才能解读、破解阴阳五行学说之谜。自然界,万象迭出,社会生活,人生百态,八字信息,象实交互。三者一以贯之,皆同此理。八个字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像一个网络信息全息图。我们所看到的仅仅是八个字之间的生、克、制、泄各种象,能从这些象中看出其变化的本质意义,进而从变化中判断出一定会出现的所有吉、凶信息,然后以此为依据为人指点迷津这正是阴阳五行学说的尊贵之处。象、术、理三点连成一线所做出的结论一定是合乎自然规律的,合乎自然规律的一定是正确的。象、术、理三点连成一线就是研究周易的全部内容,除此无它,更不是“神煞”、“福星”之类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在于阴阳五行学说能使人类活在明白里,不在混沌中。
六十组干支是阴阳五行学说的标志性符号。阴阳五行学说的理论内核都蕴含其中。六十组干支是人类认识史上智慧之中的最高智慧。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做出的最伟大、最杰出的贡献。是古代哲学理念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典范。
有人把它和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相提并论,这是不对的。爷爷就是爷爷,孙子就是孙子,怎么能相提并论呢?她们相差了两三千年。这段话是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的。我赞同这个观点。
我郑重呼吁:阴阳五行学说应该纳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这是中国人的独创,这是国宝级的文化遗产。我们后辈有责任努力挖掘它、探索它。使之发扬光大。
六十组干支是自然界生物链条的一个全景图,它的阴阳属性和相生相克的基本原理是自然界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总法则,是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性的真实反映,是人类生活必须遵循且赖来以生存的一部宝典。六十组干支有无限生命力,她将与东方古国——中华民族永远共存于天地间。天不变,地不变,六十组干支的魅力永远不会变。
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唯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没有断绝,不能不说是阴阳五行学说挺住了中华民族伟大身躯的脊梁。阴阳五行学说的功劳应该排在首位。
据考古发现,商朝中晚期就发现了天干、地支的踪迹。天干、地支的诞生是我们老祖先伟大的发明。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中属阳性的天干和十二个地支中属阳性的其中六个地支30年各相遇一次。属阴性的天干和十二个地支中属阴性的其中六个地支30年各相遇一次。一共是60年。组成六十组干支,而且循环往复,永远不变。
六十组干支的诞生揭示了三个重要理念:
1.阴阳属性。阳性与阳性发生作用,阴性与阴性发生作用。说明世间万物都具有阴阳属性。阴阳属性就是两两相对的观点。两两相对的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对立统一观点。对立统一观点的雏形来源于东方古国——中华民族。
2.天干和地支的相遇是从变化中来。而这个变化和天体运行规律的变化是相吻合的。而变化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永恒。在变化中求得平衡是人类永远说不尽的话题。
3.天体运行永远是按轨迹有序运行的。六十组干支是六十年一个循环。六十组干支是太阳、地球、月亮三大星球有序运行的标志性符号。也是永远不变的。它提示我们,一切事情急不得,需要按周期律循规而行。认识自然、适应自然、顺其自然适当的改造自然是人类社会应该遵循的基本法则。
我年近耄耋,行将就木。但我实在不愿意把几十年的一些心得体会同我一起装进棺材,埋进坟墓,我想把它留给社会。留给后人做个参考。所以,我有三大愿景。一是得到官方的认可并编辑成书正式出版,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阴阳五行学说的重要性。二是在有生之年能看到将阴阳五行学说纳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这更需要广大有识之士积极参与、共同携手才能完成的任务。三是向国家有关部门建议:将阴阳五行学说纳入大、中、小学以及幼儿园的教材之中。但我深知,这绝非易事。但我位卑言轻,只是一家之言。国家采纳不采纳我的建议那是另外一回事。我认为,凡是具有中华血统的所有中国人,不认识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以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二十二个字的就不算接受过传统文化的正规教育。呀呀学语的幼儿除了自己的姓名以外,第一个字认识的就应该是甲、乙、丙、丁......。阴阳五行学说是国民的一门主修课。“赏二十四节气,品五千年文明”。这是中央电视台的一句广告语,如果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集中体现且是人类必须遵循的宝典的话,那阴阳五行学说还有一个更加伟大的功能,那就是她能指导人类在纷而不繁、繁而不杂、杂而不乱、乱而有序的社会生活中如何做到未雨绸缪、如何做到趋吉避凶。人类和自然界过招,输的时候多,赢的时候少。如果人类能做到这两点,输赢的概率就会多了几多筹码,这无疑会给人类增加不少底气。阴阳五行学说这门科学。不但人人要学,而且还要求人人悟其理、知其意、循其规、守其序。只有这样,伟大的中华民族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长盛不衰。为什么大、中、小学课程中必须要学一门外语课?为什么不能设一门地地道道的传统文化课?如果说,学生学好一门外语是为了走向世界。那么,人人握住了阴阳五行学说这把金钥匙,中国人的足迹会踏遍地球的每一个角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气息将会弥漫到每一寸土地的上空且给全世界带来一抹耀眼的亮色。
 
 
                                    河北省周易研究会特邀理事  王东山    联系方式:13832765837
                                                                                           20191219


 
版权所有:河北省周易研究会 冀民社证字第0120号
地址:石家庄市桥西区红旗大街88号振一街商务楼11层
本网站所有图片以及文献著作,未经同意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使用
网络维护:齐战强       冀ICP备11013061号-1